一、青沙蚕
; ^ O1 y$ f, V2 x% T 青沙蚕又称卵虫,体长约为20厘米,身体由90~120体节组成。雄雌有明显的区别,雄性背部呈黄表色,腹部淡红色,雌性背部淡青色,腹果绿色,身体上有一层护膜。青沙蚕因为肉质较嫩,不耐咬,可钓性情温和的鱼种,海鲋、扔巴、海等。
* f" i+ X8 X; Q8 E 青沙蚕栖息生长在咸淡水交汇处的泥沙处的洞穴中,洞穴的位置约在地表30厘米左右,洞穴常有排泄的粪便。习性为夜间或涨潮时出游觅食,主要为浮游生物和少量的有机物。 ! M! n' G2 w0 q; X* {3 I& F
青沙蚕分布广泛,一般在江河入海口的泥沙中皆有生存。易捕捉,使用面广,是海钓的主要用饵之一。 + T( t9 W/ o+ h& ^/ }5 j
二、袋沙蚕
( _3 C$ r0 d, j1 P( w/ {0 V 袋沙蚕,体长30厘米,因藏身在唾液粘合的贝壳细长的管状袋囊里,故俗称管虫子,体形略大于青沙蚕。雌雄可以从沙蚕的体色上辨别,雄性背部颜色较淡,呈褐色。雌性体色呈墨绿,色彩较深,腹部颜色较低白。体表也有一层光亮的体膜,可发出蓝色的荧光。因袋沙蚕肉质紧密,耐鱼吞咬,故用它来做钓取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袋沙蚕对振幅敏感,捕取时动作要快,否则,只能控取到它的半截身体。整体虫非常小,即便如此,带袋低温保管也可。 ' ~! U/ C+ k# N& D# S
袋沙蚕多生活栖息在涨落潮浅的中间泥沙环境中,袋沙蚕是海钓的主要用饵之一。
6 o9 O" u! {9 I* j6 u \ 三、岩沙蚕
; ` N7 U% @0 O0 y2 Y6 W; K( q 岩沙蚕俗称红沙蚕,比青沙蚕和袋沙蚕小,体长20厘米,背部,腹部都为粉红色和深红色,形似蚯蚓,粗于蚯蚓,在光照的作用下,体表可发出荧光。岩沙蚕肉质软,韧性强,耐咬,作用面广,具有很好的广谱性,特别适合钓取凶猛鱼类,是海钓中常用饵之一。
+ [) ~9 n, G/ v% j" I 岩沙蚕生长在落潮线上,落干潮时方可采捕,完整活体低温下可成活一个星期以上,也可拌匀锯沫冷冻,或盐埋保存,隔年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