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海钓人网

海钓信息一手掌握

亲爱的钓友,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浮游矶钓] 浮游矶钓之三大钓点攻略技巧

[复制链接]
6130 5
admin 发表于 2014-8-14 09:41:0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 |2 O1 I% U7 G. u
3 S0 t. T6 |/ u( T8 Q- t+ z9 n7 C+ O理想的矶钓钓点有何条件?暂不考虑鱼种优劣、鱼体大小与数量多少,单就环境状况而言,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0 Y) P0 \; i) h9 [8 R+ v4 M% c( e
  一、钓座高度应在2.5米~5米之间,人在这里容易进出与驻足,且不易被风浪袭击;) W; H* j# b' ~3 W, Y

; D# k9 E7 I3 ~! u' Y
2 f) o4 Y7 i. }7 x
  二、钓点深度应该在3.5米以上,垂钓范围内的水深不应超过15米;
: j# q+ e3 G( ?# c2 R
; L8 B, B# R# r3 S" G# A$ N3 H

: A! ?' B2 k& O- @  ~8 C  三、水流畅通或有适当浪脚,有明显白沫带者更佳;
9 G( E5 e- D/ I  H/ V! k% X
/ E2 n' Y- f' l# P
  O- T- Z. l( o* ~( U3 l8 Q
  四、水流或浪脚能够造成一条持续的反拨潮;
6 j$ T: s  m- L$ [. d, o2 O! V$ a( ]) {( q
; h) n  Z# ~* Y2 y
  五、离钓座不远有旺盛的沿岸流;
5 R5 A  l9 Z* b1 P9 l6 n. c" k& g1 o: x& R0 ?

: z- m4 n% G4 x% u/ c  六、在钓点或反拨潮、沿岸流的路径上,海底有发达的暗礁、沟坎;
" `, b" {; w- _" s# A. ], c( g
; E/ j- ~- D: |9 ^, k7 p8 f
" s0 Z' q! z% U# l
  七、附近有沿岸流撞击暗礁或穿越沟坎时形成的回流带;. y) o, g% s2 d+ A9 ?- j

1 k; E4 t% n# v' l% v' p

$ H% ?% D, c+ H7 R1 f/ F8 ]4 n3 x+ B" d! Y  八、反拨潮会与沿岸流交会,造成持续存在的潮目区;+ T& w9 l5 V8 n! m: F  S3 }

0 h7 F3 N- U" Y' K: Y* h& _3 u

0 f3 t" |3 S: b$ u# r- O& M  九、水面上不会总刮跟水流方向和速度不一致的强风;
1 v0 d; T" q5 e2 }' h
' b+ v3 k+ ?5 l# R0 D8 f1 h

; S& O" ~- p1 T) p- ~9 |  十、钓座下方没有容易刮断线组的暗礁。1 y' Z% ?: M% Q, f4 r! G2 e# ^( ^
' I% Q% {' V5 L0 e4 B1 V9 `

* x5 {0 c, b! I  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就是极佳的钓场了!不过要想找一个十全十美的钓场实在很难。事实上,能拥有过半数条件者就足以红透半边天了。
$ g( G% p2 x0 }# L% i# U, a  }5 |( g) F! E

: ~" Q# z) Q/ n  或许有些钓友想知道,为什么具备这些条件就能成为好钓场?简单解释一下:+ }5 C3 w' g" w0 f6 P( I

% V- |% d) t6 |! w5 K4 _4 K
! ~- e# Z4 s* h( W) R1 T4 ]
  钓座高度是从鱼竿操控灵活性、避免风浪侵袭与抄鱼方便等角度考虑的;水域深度是为了符合浮游矶钓的钓组、诱饵、技法之需求;钓点水流、浪脚、白沫带等和鱼群觅食地点、时机及活跃与否直接相关;反拨潮是海中食物、诱饵以及钓组运动的重要路径,对鱼类来说就像是送食物上门的专车;沿岸流带来良好的水体交换与新的鱼群,还会为鱼群带来新的食物;回流带与潮目区让食物在小范围内打转,因此成为鱼类进食的餐厅;暗礁、沟坎给鱼类提供良好的隐匿场所,同时造成独特的水流变化,为行家提供了发挥技术、狙击大物的空间;少有强风干扰则适合鱼竿控线更轻松,钓者能顺利驾驭钓组完成动作;至于脚边不要有很容易割断线组的暗礁,应该不用解释了吧?% ^' y  R, B# K& |: s
# o5 z" F) t$ b8 P, w

( `! X, P! @2 L5 P/ d  如果进一步把范围缩小,只考虑鱼类活动区域的话,我们还可以从上述条件中归纳出三个最重要的矶钓钓点类型,即白沫带、暗礁外围、潮目区。这三种环境各有特点,鱼群和钓组在不同情况下的活动也会有所不同。下面就逐项讨论这些问题。
( R9 L& C& M- O; y8 P; V8 M( E# t/ Y6 t& Z& @$ n4 o0 @

: S/ C0 t' @1 V' Q9 ~- o  白沫区的成因:当海浪冲击岸壁后,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反冲回去,这些空气在水中变成无数小气泡,于是就形成了大片白泡沫。白沫区的影响范围在海水表层,所谓的表层到底是什么概念?这就要看波浪大小与岩壁形态了。通常情况下,浪越大、海岸越陡峭,形成的白沫区就越宽广,深度也就越大。
5 |6 ]; z9 t1 f, I0 t' y- B4 S8 j
* a2 z. P' f1 W% n* }( B/ f
3 j+ k4 q6 O' }* G
  潜过水的人都知道,从水下看白沫区是略呈半碗形的:越靠近岩壁处的小气泡被海水反冲力量带得越深,但因为空气的比重远比海水小,这些气泡会不断翻腾着浮向海面,所以离岸壁越远的地方泡沫影响深度就越浅。
/ y; H! S: [# V' z' ?
6 _( q& A0 I5 [/ a( c

  D9 [1 c' f6 s* x' O  暗礁区在海底,形态各异,所造成的水流变化也难以捉摸:有时使海水转弯,有时又造成回旋;有时使流速减缓,有时又会加快流速(例如当大股水流受暗礁阻挡而从小沟隙中穿过时)。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暗礁外围,也就是靠近海底的范围。这里是鱼群最常聚集的地方,鱼群在这里觅食、休憩、繁殖和躲避敌害,当然也是钓者不能忽略的重要钓点。! X% o- N5 X, ?/ f% d. r5 ^
9 W9 A+ L" _  \

2 L) Z; j" b, ~. P7 t6 F  潮目区是由两股以上不同海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水域。它多发生在海洋的中表层,但通常离岸有一段距离。至于所谓的中表层是多深?离岸距离到底多远?那就要看海流的强弱、规模、影响深度和离岸的距离了。& d+ o, h! ?% E( e4 R

% A0 u" l3 N* v& Z. }

: v" f% {6 f7 v4 |  有些钓场的潮目就在岸边,有些却远到根本不可能利用它;有些地方的潮目相当明显,诱饵和钓组漂到那边就会停滞下来原地打转,钓者也很容易从海水表面纹路看出其所在。但有些地方潮目又十分微弱,看不出来也不易掌握。更麻烦的是,潮目这玩意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潮水转换而改变位置、范围、甚至有无。
7 |( D3 B  [" O8 I1 n" `' o; K- P
9 h' ^* K- q( g  ~, A& S$ L

& w& F, H) {6 c5 [2 }+ H  白沫区对于鱼类来说,除了有海浪冲刷岸壁所带下来的食物外,还能提供相当好的遮蔽效果,因为大片白泡沫会阻挡空中鸟类的侦查与袭击,所以很多鱼种都会跑到这里来找东西吃,有些眼力好的鱼儿如白毛,甚至更会直接冲到礁边抢食。白沫区的特征是近岸处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稍外围却是大股大股的白泡沫不断翻腾上涌,整个范围内的海水搅动得很剧烈,食物也跟着海水快速漂移。因此鱼儿通常会守候在白泡沫区的下方,一发现食物踪迹就立刻挺进攫取,咬到后再钻回深处享用。基于这样的特征,钓者就可把诱饵打在浪脚下,甚至可以直接打在海浪扑得到的岩壁上,利用海浪把诱饵带下去,再将钓饵混入诱饵水团中骗鱼上钩。& \& d% d0 x$ z% m0 K' A) J/ ?
* R. ], N# L0 k& S- a- R, m! m3 E

4 L7 X2 D' `- k% c# H8 m# V0 [  暗礁区是鱼群躲藏的地方,也是水流受地形干扰后产生变化的所在。在这里,顺着潮流漂行的食物往往会被卷到暗礁背后去打转。因此对鱼群来说,“守株待兔”是比“主动出击”更省事和划算的觅食策略。针对这一特性,钓者要想在这种地方下竿就应掌握水流的搬运力量,将诱饵和钓组同步送入暗礁区内,并驾驭钓饵去寻找鱼群所在。
7 ]% d3 e4 R  g, Y. I* M8 h; F: E" V& i2 \' j: j+ J: b% Q% s* @; }

( S& a2 D6 v& S/ t  但如何驾驭钓组寻找鱼踪呢?其实并不困难,因为潮流总是会在暗礁周围和背后形成吸引钓组的水流,而鱼儿为了吃食早就躲在暗礁背后了,所以只要你的钓组抓到了那股水流,也就自然会找到鱼群了。4 V% n& e( c; S, k

5 {; d4 {5 ~+ J+ c! |
( j$ _( C5 O% h* k2 N- n
  潮目区是海洋中的天然食物输送带,也是鱼群寻找食物的当然场所之一。白沫区是十分贴近岸边、与波浪关系较密切的场所;暗礁区是稍微离开海岸、跟沿岸水流关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潮目区则是离岸更远(一般来说)、受外海洋流影响更显著的区域。
9 x8 j2 o/ S3 _  l( P  d
" |" w2 J9 ]4 Y7 a

( ~, {1 V9 K8 q3 E  在潮目区,鱼类的觅食策略是介于守株待兔和主动出击之间的。它们通常会先呆在藏匿之处,发现水流把食物带进潮目区后,就会离开隐蔽冲入“水团”。更有意思的是,如果食物能够持续进入潮目区,它们会长时间留在这里尽情抢食。所以在这类钓点下竿时,钓者必须设法利用潮流将诱饵配送到潮目区去,进而把钓组也同步送达该处,以钓取被诱集过来的鱼群。+ {4 F0 ]6 U) X! \% L/ s% g
/ h4 T; F9 O1 e4 z
2 s! X$ [8 x: x
  说到这里,相信有经验的钓友已经可以看出:上述三种场合的下竿对策,其实就是日本人所说的“诱钓同步”。
1 w/ l2 T; }0 |5 c  H- f9 v
  q1 Q% e4 @  L% u) g

; C) H& J# I' I% @  有人以为,所谓“诱钓同步”就是指诱饵要和钓组同步,而矶钓钓组的代表就是那枚丹锥浮标,所以便把诱饵往浮标所在之处猛打,并且以能够直接命中丹锥为技术高超的象征,对之沾沾自喜不已……4 Q1 _  r( F' z, J

. D) e1 i. c2 I% z, v, M! i

4 K1 S: i" p# k# F; t$ j6 u  错啦!诱钓同步讲的是钓饵要跟诱饵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机会合,而这“恰当”二字,当然指的就是鱼群受诱饵吸引聚集之处,以及胃口大开争相吃饵之时了。" B, l: z( U: T. J; }' e

% J) W/ P9 w( `8 Z* j! @1 c
" {9 e. r" F4 a1 u' e
  换句话说,诱饵不是不能直接往丹锥所在位置打,但这么做是有条件限制的:你必须确定当时的流况、浪势、风向以及自己的鱼竿操控技巧,能够使打到丹锥的诱饵跟下方的钓饵一起运动,并引起周遭鱼儿注意而咬上钓饵,这才是功夫所在。& r+ \" Z0 F6 V$ s+ E
4 Y$ G* e! Q$ |5 {
8 @/ Z6 _1 g8 l# G/ \5 o5 c
  0 b( {7 ?) N5 c$ K" ?& d; ~3 v

1 _9 m) A, T' `; \" N# U+ P
# Y' T7 P8 Z" l* Q; k# d' p$ 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踩过的脚印
收藏
收藏1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rickylee 发表于 2014-10-5 00:26:3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ldxy501 发表于 2014-10-10 05:5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4-10-10 08:15:49 | 只看该作者
ldxy501 发表于 2014-10-10 05:51

& ?+ m0 G  y; X3 b,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天涯鱼客 发表于 2014-10-11 19:54:3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大连随风 发表于 2015-11-21 14:38:34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抖音号
打开抖音扫一扫

客服电话:186-2180-4396

客服邮箱:87754192@qq.com

微信号:haidiaorencom

Copyright@2012-2026 haidiaoren.com All Right Reserved.[网上营业执照]

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