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r3 _ s% e8 d5 k3 d* O8 o" \$ }2 u% T% ^, B3 @3 k
海钓同淡水钓一样,钓友在同样的水域,以同样的装备垂钓,其鱼获有时会大有差异。这其中除钓技差异及季节、风向、饵料等原因外,更为重要的是钓位选择的正确与否。笔者海钓多年,在矶钓与船钓的钓位选择上小有心得,今撰此文,以期供诸位钓君参考。- E3 j7 p: ]4 C" x# q
8 J! g) U. r8 i3 N# Y5 ?( Q% Y 矶钓钓位的选择
6 v. G/ c3 I! D
/ l, p1 M+ }. K* `/ C5 f 矶钓(ROCKFISHING)原指在大陆架延伸入海的山脉岬角、崖前及岩礁附近等沿海范围内进行的一种海洋垂钓活动或垂钓方式。随着近些年来海钓活动的发展,现代的矶钓解释已将传统的矶钓概念打破,矶钓已以岸边向海洋中岛屿、岩礁转移,并以此因钓法不同而细分为重矶钓和轻矶钓。但万变不离其宗,钓位的选择正确与否则是矶钓的首要条件。
2 c' {% t6 i R+ A
) m2 T* _% u% G0 L( ?0 P7 T( r (一)岩崖矶钓的钓位选择+ C# [% g6 \6 I7 m
/ m6 S5 _: x& u4 b; S3 {' Y# f 此种钓法其站位多选择在临海的岩崖之上。其钓具装备为多支远投钓竿,其抛线距离大都在六七十米以上。竿梢与海面基本呈45°钓饵以抗海流冲击的海沙蚕为主。此种钓法在钓位、钓点的选择上,须掌握的最关键一点即找准“鱼道”。因临海岩崖多居高临下,茫茫沧海视野开阔,钓者凭肉眼即可观察找到钓点。# C! V" I% d8 F9 |) H& V
6 \2 B( F' b- w( H
海鱼多栖息、游弋、觅食于水下暗礁及海生植物以及海流流经的边缘地域,对此,钓友可根据海水颜色变化及水下阴影确定钓位。整个海面的海水呈蔚蓝色,而部分海水呈零散的深蓝或黑蓝色,皆可确定为水下暗礁或海生植物的生长地域。而海面上所呈现的弯曲宽窄不一的游动变化的条状“白带”,则是海流流经的区域范围。对此,岩崖矶钓的钓点选择应在上述所界定的地域、临界地域或海流活动的边缘地带。这种选择主要因为:一是水下暗礁及海生植物附近多生长与活动着牡蛎、小虾、小蟹等甲壳类动物。为鱼儿觅食提供了便利的前提条件;二是暗礁之间多沟堑、缝隙及岩洞等,是鱼儿栖息及躲避天敌的避难场所。加之海鱼多随海流游动,其周围水域的溶氧量较其他的水域充足,为海鱼的觅食活动程度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 _7 B# I0 {! V6 ~9 z4 K, X+ O: l+ {
(二)礁堡矶钓的钓位选择; m2 Z( t& i" T5 ~4 H# J
5 Q, ]) ?& \ x, t1 A 此钓法的站位多选择在根据潮汐变化下落而露出海面的暗礁、礁堡之上。其钓具配备多为1至2支长矶竿。采用放线与海面呈90°垂直钓法。但关键的一点必须是认真掌握潮汐变化时段,最低落点来施钓。
0 F' R C# D$ i( n% D+ O6 P$ b; E. F
此种钓法的钓点选择应以深海沟、礁石之间的缝隙为主。并且要注重“走位钓法”,不可如岩崖矶钓般“固守”。要做到此处无鱼另寻彼处。边钓边向“纵深发展”,直达潮水下落的最低点(但不可冒险而进)。这种钓点的选择主要是因为,当潮水不断下落时,原涨潮淹没于水下的暗礁渐渐显露,可直观海面下形态各异的海沟、缝隙,其次,随着潮水的下落,浅海区的海鱼多在潮水退尽前纷纷游离原地而去深水区的深沟、缝隙处藏身,是施钓的最佳时段。笔者多年来在礁堡矶钓时多采用此法,曾在市区南部的“棒槌岛”海域和“石槽”海域等处,手执一竿“赶潮水”(即根据潮汐时间变化施钓),常有不菲的鱼获。) M8 n+ C9 E/ q/ E1 w& f
) @$ f1 ]4 O4 z4 g# D
(三)岛、礁矶钓的钓位选择
6 L$ }# g* j+ c' R5 A: r
/ b( w _( [- [- i 此种钓法因要求地理环境要有相应的客观条件存在,即沿海的一段距离内有岛或礁,并需用船只载送,故比之沿岸的岩层、礁堡矶钓复杂。但因其远离陆路,少有人住,相对鱼情要好于沿岸,近年来此钓法比较盛行。9 K( ^* L4 g: f$ q/ q. a$ J* u# T
; |" x0 F9 B4 Q+ N
岛、礁矶钓的钓位选择,大多在海流流经的岛屿及大的兀立于海面上的岩礁之间。一是此种钓点的水深、沟汊较多,海流活动的范围较广,二是少有人前往,海鱼的密度较大,岛、礁又是各种海鱼的洄游“驿站”,多在此躲避风浪并为储备“体能”而疯狂觅食,且缺乏畏惧感。对此,钓点的选择可根据钓法不同而有所差异变化。只是由于岛、礁地处深水区,故抛线距离相对要近许多,沟堑、缝隙也很易寻,较之沿岸矶钓要“优越”很多。钓点的选择可“因地制宜”,略同于上述的沿岸岩崖,礁堡矶钓,只是岛、礁矶钓的站位多为礁丛嵯峨,相对范围较窄,故要尽量选择那些突兀海中,水面下似悬崖般的临海沟汊和大个暗礁的夹缝处为钓点。特别是对于选择轻矶钓的钓友来讲,要注重选择在突兀礁石海域周边处,并在边缘有泡沫状或浪花涌动处的半径两米以外且略显“平静”的水域内,当是最佳浮游矶钓钓点,如果岛、礁附近有大片沙滩,所站钓位又呈倒马蹄掌形内湾的钓位,那则是名贵鲷类鱼种的活动区域,切记不可错过。笔者前年在“鹿岛”西南岬角“象鼻礁”的钓点,就曾以此选位而钓获数尾近1.5千克的大黑鲷,甚为刺激与得意。
0 H5 ]- [# _; R- b2 }/ @4 T7 z8 h. d5 B& e+ v
船钓钓位的选择7 a2 R6 z3 J, O) T9 S2 t
4 `; P3 ?8 y" a+ S M# T! }+ u* l, t) Q 荡一只钓船,坐三四位钓客,支四五支钓竿,置身于浩瀚淼淼的大海,融合于蔚蓝色的雾霭之中,感受那来自于海底与心灵的瞬间碰撞,这便是近些来深受广大钓友钟爱的船钓。
: o/ s* {, H# G; q& F5 J' G3 S: t$ l' X- E
船钓因其惬意、刺激和施钓范围广,近些年来十分盛行。船钓的钓具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北方沿海多采用船竿或传统的“手提线”。其钓位的选择因其施钓范围大,定位难,且身处海洋洋流的干扰,对船钓的钓位及钓点选择应做以下考虑。 i1 R6 h+ E8 i* L+ e/ O
1 V. G0 A% Z P
(一)定位船钓钓点的选择 P$ I9 J) \" y) Q0 d+ {
& k! ?9 E" \5 [8 E 由于船钓时钓船受海流及风向影响,常难以稳定某一方位,时常在找准“鱼道”时,即被海流及风力拖离原点,故常采用抛锚泊定的办法,以免发生“跑位”。
, j+ J% P8 R# R( z* I, y
3 Q' D l, H. } 这种船钓的钓位应选择在海面下有大的岩礁、海沟处,若知所处海面下是否是礁石区,以所执钓组的铅坠探测是一种方法,但需要一段时间的海钓实践经验积累。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海中的岛屿走向及地貌形态来确定。如岛屿呈东西走向,岛西为悬崖,自西向东延伸入海,即可确定岛屿的南北夹角基本上为沟堑、暗礁群区,以此边缘地域为钓点抛锚定位,下钩处当必有所获。* w! F9 p( i% Y
; L7 a0 Z8 r! i m$ _4 L
(二)漂流船钓的钓点
3 }. A6 [; ]) p9 \0 K/ |8 N# M, i4 h+ A7 S# A9 w0 E' D
选择
4 d7 G+ A# o$ n0 c9 f3 p+ \/ ^# `' f
漂流船钓,即不抛锚泊定而随海流漂浮钓。这种钓法的钓位大都选择在陆地与海中岛屿相邻的海域进行。因此处多是海流的频聚流动的必经之地,水下也多为海沟及礁区,海鱼便于避开湍急的海流藏身于此觅食。钓船随流漂动施钓,钓点选择不受定位限制,如钓点恰好选择在海流边缘及海沟之中,此处多为大鱼藏身处,常有意外的惊喜与收获。# F# x- Z2 R3 a) G: t$ R) G7 g+ o3 N
0 v* @9 K" @' E' x' `' {9 Y) W
(三)筏区船钓的钓点选择 b. B7 I) S# q9 W2 T+ ]/ [
$ _$ e& V4 ^" |) L# D
海产品养殖筏区大多离岸500-2000米以上,筏区内的悬浮的玻璃或塑料制浮球及海面下的定位木桩,定位“沙袋”和筏缆长年经历风吹浪打海水侵蚀,形成沉筏,无形中造就成“人工礁区”,这些都给海鱼提供了栖身的场所。同时,随着附于筏架而活的海生物的繁衍,加之海底杂物的堆积,必使海鱼聚集于此游弋、觅食,下钩必有所获。另外,筏区内的“筏头”、“筏根”处等海底障碍物同样也有海鱼吞钩。特别是秋季的黑鲪、星鳗、虾虎鱼等,这种钓点绝不要轻易“放过”。
1 d8 q4 k8 R6 C/ \9 I$ o& A! v+ k; y- d1 }+ {1 r8 e
除上述钓点外,船钓的钓点如能找到“沉船”,则会使您大过“钓瘾”。那些年代久远的沉船如海底一座“城堡”,为大量的海鱼提供了栖身觅食的“根据地”,以前因缺乏先进的手段,沉船这样的钓点很难以发现。如今GPS定位系统及探鱼器先进设备陆续装备到咱钓鱼人的身上,沉船钓点已不再似从前那样神秘。笔者的挚好钓友刘君,就曾凭借先进的探测仪,在大连南部的七海里处,发现一沉船钓点,第二天便相邀中钓协领导李万禄、台湾钓鱼联盟的陈平南先生等在内的一行6人前往施钓,其海鱼的个体之大及海鱼的密度之高实为近年来罕见。2 H! U) G- T5 t
) s" |7 R }, K8 S" d% t1 D 综上所述,海钓钓位的选择虽是笔者多年实践的结果,但非统一的标准,各地因地域及其他差异也定有其不同,撰此拙文,仅供诸钓君参考。
7 x) O* r. ], H' p4 v
3 v9 _; s) K( C2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