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的气息已悄悄地来到人间。随着天气开始转暖,海面温度正一天天升高,有的钓友会以为海水温度能达到5度就可以出海钓鱼了。其实,这恰恰是个错误的概念。, n7 ?5 a8 y, M. T, h
2 K4 l3 ^; `9 f; ^; V3 b
/ _* _- l5 I/ o, J! q# g 钓友们也许知道,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几乎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相应地变化。与恒温动物相比,鱼类的生热过程缓慢,生热量也较低,而且缺乏保持体温的结构。因此大多数鱼类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的水温,通常不超过0.1-1℃。 由于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环境水温相近这一点,说明水温对于鱼类生活的影响极为重要,而鱼类对于水温变化的适应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将所有鱼类按照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划分为四类:分别是;热带鱼类、温水性鱼类、冷水鱼类和冷温性鱼类。3 [' ^, J/ ^$ o& Q+ O
C* r+ J" q+ d
8 }" e* s% L% s: ]1 b# w (1)热带鱼类 对水温要求高,适宜在较高的水温中生活,其生存温度多为10℃~40℃,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但不同种类略有差异。常见的热带鱼类有:遮目鱼8.5℃~42.7℃、罗非鱼11℃、鲮鱼7℃、短盖巨脂鲤12℃~40℃、黄鳝5℃~32℃、胡子鲶4℃~34℃、石斑鱼14℃~32℃、金枪鱼、鲣、鲭及珊瑚礁中的一些鱼类。
`" N+ x b" H3 S' l2 F( j* ]+ `# `. r- }& m Z$ U6 x/ ~# u& a
( Q& q* f& y* e9 h7 R. h
(2)温水鱼类 温水性鱼类要求在温带水域条件下生活,其生存水温为0.5℃~38℃,摄食和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0℃~32℃,繁殖的适宜水温为22℃~26℃,低于10℃摄食量下降,生长缓慢,15℃以上摄食量逐渐增加,20℃以上摄食量和生长速度明显增加。属于这种类型的鱼类很多,我国淡水鱼类和近海的一些经济鱼类多属这种类型,如鲢、鳙、草鱼、青鱼、鳊、鲂、鲤、鲫、鲴、泥鳅、鳗鲡、眼斑拟石首鱼、鲷、鲈、鲻、鮻鱼、小黄鱼、小沙丁鱼等。
' v7 {/ ~& X. S( r8 N# h2 P9 O2 d6 t x u
" I5 f s* o0 h, m; h (3)冷水性鱼类 冷水性鱼类要求在较低水温条件下才能正常生活,如大麻哈鱼、虹鳟、太平洋鲱、江鳕类、香鱼、公鱼和多数银鱼等。虹鳟的生存温度为0℃~25℃,适宜生活温度12℃~18℃,最适生长温度为16℃~18℃,低于8℃或高于20℃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24℃即停止摄食,以至死亡。
+ m4 k4 ?8 C, h6 D6 t9 Q
/ ^1 j2 q1 J2 U" k, B1 ^7 `' u/ ~2 I" X
(4)冷温性鱼类 对水温的适应能力介于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之间,牙鲆、大菱鲆、黑鲪鱼和大眼狮鲈等属冷温性鱼类。牙鲆的存活温度为1℃~33℃,适宜生长温度为17℃~23℃。大菱鲆的存活温度为0℃~30℃,适宜生长温度为10℃~24℃。黑鲪鱼的适宜温度范围为8℃~25℃,5℃~6℃停食,致死温度为1℃。' i! a# c4 r' f$ ~, y
! L; A3 ~2 s* n; `$ q" C
# C/ m( R. e' D0 h. T 那么5度是什么概念呢!其实是鱼类的临界点, 在适当的水温范围内,鱼类的生理活动能正常进行。超出这个范围,鱼类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到达最高(上限)或最低(下限)极限时,鱼类就死亡。据此,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温区:致死低温区、亚致死低温区、适宜温度区、亚致死高温区、致死高温区。水温的变化是渐进的和缓慢的。气温变化时,浅层的水温与深层的水温的变温速度变温幅度并不同步,有时关系不大。上层水温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快速升温,此时的深层之水却并未马上受到多大的影响。在气温较高时,时间越长,水温越高,深层的水也是如此。- ~- `* a# J H+ s W% B- o; e* Y
) D' W) n) W3 o) g) g7 a
* a7 W" k8 p0 r 在适宜温度区的范围内,鱼类的生命活动可以正常进行。在这一温区内还可以划出一个最适温度区,在最适温度区内,鱼类的生命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例如温水性鱼类通常的适宜温度区为15—30℃,最适温度区为24—28℃。大多数鱼类的最适温度区较接近于亚致死高温区,而与亚致死低温相距较远。( J _, N: D. k% d' f4 U- n
9 x) I; J! g/ S: w* A7 |) W
: m* g2 N5 R5 t1 O. ?+ C 亚致死低温区或亚致死高温区是指适宜温度区与致死温度区之间的水温范围。所谓致死温度是指在一组实验鱼类中,有50%的个体死亡。50%的个体存活的水温,即TL50,其实际的含义为半致死的温度。
% R3 j; Z! i) b% F" |1 n ]
. v$ i3 [$ V& M* d
) y+ B6 f6 p: O, u$ e7 Y& R0 r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鱼类对水温变动的适应是依靠皮肤感觉器来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动。各种鱼类都具有其生存的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即使在冬季大连地区也还是能钓到鱼的。现在水温正在逐步回升,各种鱼类代谢作用增强,表现在鱼类的呼吸、摄食、消化机能旺盛,生长迅速等。但是各种鱼类在生存时期,都会要求有一定的生存温度,如果换位思考人与鱼。人冷了可以增加衣物来避寒,而鱼呢?它们只能找到接近适宜温度区而已、 所以在同等条件(因数)下,5度只是一个钓鱼人模糊的概念,并不是所有鱼类都开口摄食或某些鱼种大量摄食,这还需给鱼一个适应水温的过程。这也充分说明现在能否钓到鱼。不仅取决于水温的变化,还和鱼的种类,鱼种抗寒能力。鱼的体质与个体,海水深度等等一些客观条件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现在出海钓鱼就我们常见的两大鱼类(六线鱼与黑鲪)而言,基本上能钓到六线鱼较多,而黑鲪鱼较少的缘故。
, F) t* H, I P" [# G% c. N& M6 J
8 P9 J) j8 \8 T& |6 t/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