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人网

标题: 浮游磯釣入門 - 理論與實踐 -2 [打印本页]

作者: 細佬    时间: 2012-3-30 06:29
标题: 浮游磯釣入門 - 理論與實踐 -2
甚麼環境下,該用甚麼樣的浮體?1 j4 S0 L8 \; c# y+ f  N$ F

/ M, p$ t1 A7 W9 ~0 ~8 S; l相信這會是一個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自八十多年前日本有文字記載「浮游磯釣」開始,就從未停止過這爭論!蓋因垂釣成績的高低,都絕非任何單一的事項所束成,若然有人敢說他的釣組及釣法是完全不用任何變更修正,不管去到任何釣點、施打任何誘餌、對付任何魚種都是穩操勝券的萬能組合,那筆者倒希望他能解釋何謂〝任何〞與〝萬能〞,小弟絕對誠敬地洗耳恭聽。
. q" J8 u9 W; Q所以與其爭拗一些〝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倒不如鑽研各種浮體本身的特性,在那種環境下它會產生那種動態等等,相信得益絕對大上很多。其實每個浮體都有其橫切面與截面積,在水流的衝擦下就會產生移動能力,亦即所謂的「乘流性」。6 c9 K- E* D; i* z, X- \! @9 q7 f
除了面積差異,每種形狀都會產生不同的乘流性。簡單來說面積大小與乘流性強弱是成正比的,在同等配備、流速與操控之下,面積大者自然跑得比面積小者快。假若標點是在遠方,而釣手是希望釣組能快速到達的話,那大面積的浮體理應是首選;相反標點距離不遠,小面積者會以較慢速度經過,自然增加了命中的機會。
9 V/ e! q0 v9 s* a+ z( t! I而選用浮體的另一個重點就,就是「靈敏度」。這項目與乘流性的要求剛好相反,因為乘流的動作是橫向的,但魚訊發生時浮體的動作卻是向下的,這時它的直徑與形狀就成了決定性因素。在殘存浮力相同的情況下,直徑越細、形狀越流線,其水阻也就越低,反應自然越靈敏,長棒形浮標在這方面的表現,理所當然的要比一般「亞波」為佳。可惜在風浪大作的環境下,棒形浮標的抗浪性、穩定性等又遠不及短小肥胖的「亞波」。$ {" G  y& y* X. b
至目前為止,世界上並沒能夠征服所有情況的浮體,事實上釣手在觀念上,也不應往〝那種環境就必需用那些產品〞的方向想。面對不同的垂釣環境,釣手應考慮那種釣組能達至心目中的要求,再在過程中細心觀察、分析其狀態是否吻合,慢慢抽絲剝繭般一層層地理解各種釣組的特性,日子一久經驗充足以後,自然能夠作出最明智的決擇。
3 `. D& v7 x2 ?. @( o2 m/ ?8 z! `7 e% N# Z: c
高手與庸手之間+ q0 e+ L, b/ G1 V  N

% _$ q8 b8 A- v1 G: T「釣技」—大家應該把它看成非常認真的一門科學,因為過程中所產生的每一個結果,起因都是由一連寸事情所組成,當中絕對是有跡可循而絕非單一、偶然、運氣所至!高手與庸手之間的差異,往往就是有否從千頭萬緒中,找出了一些可以結連的環節,在適當的時候發揮出來。只可惜自然環境的變化實在太大,要從看似沒有規律的韻律中,找出通用的方程式又談何容易!?再加上每位釣手的經歷與遭遇都因人而異,相同的用具、招式、方法,由不同的人演繹也往往產生大異其趣的效果。- q7 l4 J0 W# d! b3 H, p
要提升自身的功力,並非盲目地跟風去購買一些所謂〝名牌貨〞,把裝備提升至所謂〝專業級〞就能夠達成!與真正的武術一樣,所有的難關與技術樽頸,都是要由當事人一一經歷、細意體會,慢慢一點一滴累積得來,當中絕對沒有僥倖存在的餘地。2 e4 ~. p8 q, y+ _: ?
良好的工具,絕對是成功的獵人、戰勝的士兵所不能或缺,但大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根基與觀念,還要加上臨場的變通與發揮;不要墨守成規而應多作嘗試、盡力積累更多的經驗來充實自己。要學懂從一大堆釣法與釣具之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路向,再用心地在上面鑽研,到有所成就之時,就不難成為別人眼中的「高手」!海洋是最公平的,大家共勉之吧。) a4 ]! i9 z8 W# P
, {. P. u: x+ V. I# r

作者: 宠爱国荣    时间: 2012-3-30 07:10
细佬发帖辛苦了
作者: supersam    时间: 2014-12-17 19:56
学习了,谢谢




欢迎光临 海钓人网 (http://douy520.shop/)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