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人网

标题: 浮游矶钓之三大钓点攻略技巧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8-14 09:41
标题: 浮游矶钓之三大钓点攻略技巧
[attach]14134[/attach]

2 x" a# t! _" S; k. y: s& H2 z
" z. I0 E5 a4 C" R理想的矶钓钓点有何条件?暂不考虑鱼种优劣、鱼体大小与数量多少,单就环境状况而言,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6 i/ s7 h  q% u" V8 l# Z( p  一、钓座高度应在2.5米~5米之间,人在这里容易进出与驻足,且不易被风浪袭击;. y# _4 j7 H7 ^+ T! C3 h
, O2 X2 {. y. {! r* i5 y9 j
$ `6 e- z7 {/ Z
  二、钓点深度应该在3.5米以上,垂钓范围内的水深不应超过15米;' r6 `; Y" W  `. J2 J
0 ^8 s* W/ o  A$ A3 `0 z+ R; }" I
( ^, S# f  q9 Y& _
  三、水流畅通或有适当浪脚,有明显白沫带者更佳;5 v1 e! Z- m; I: |* f' o

+ [: _! p  C& L" C! g2 c
) v( u" U  R& b* z) q6 F
  四、水流或浪脚能够造成一条持续的反拨潮;3 G0 l) e; J! o1 G

1 F7 ?+ O& s* `# x, `) }  ?

& R- J. h/ t+ ?8 M: e  五、离钓座不远有旺盛的沿岸流;, J+ W4 V* J9 a4 C
; G* v# w7 _; |9 m: T: g' ~
& k( `* H2 o) W2 k& p
  六、在钓点或反拨潮、沿岸流的路径上,海底有发达的暗礁、沟坎;
2 W4 U; V: r7 H8 r5 T" }6 d* [; s" T2 R5 w; m% p
7 i% P0 C7 A% E" J; G2 S) k
  七、附近有沿岸流撞击暗礁或穿越沟坎时形成的回流带;2 E1 Y  {5 M% i# V) J
( ]; U& p. C- H8 F9 Y0 A3 g
0 r: e1 ^4 r, @
  八、反拨潮会与沿岸流交会,造成持续存在的潮目区;1 t# C% n2 T  P; _0 U

/ B0 h  g$ x) Z7 p( d) p* s+ I( z

/ w: M/ |" R" W3 h3 z) v  九、水面上不会总刮跟水流方向和速度不一致的强风;# C+ _: D2 c. ~" H4 p
9 @* Z  X/ E# R
  ~( Z8 `' U: L, ^) C4 Z
  十、钓座下方没有容易刮断线组的暗礁。
  [* l, m( W0 {
8 A+ o% x" Q3 }  H
' t* }1 G. e+ c* S% v" M/ W
  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就是极佳的钓场了!不过要想找一个十全十美的钓场实在很难。事实上,能拥有过半数条件者就足以红透半边天了。
0 }% S1 C3 t# P) B$ R2 M5 o
9 J& S; A/ O& H+ {+ V

. Z; u$ n& Z( N  或许有些钓友想知道,为什么具备这些条件就能成为好钓场?简单解释一下:
" \. @; H5 D! o6 k, U5 ]& w- w
* \' y) J( T/ L5 R! L  K% B8 z  O

9 t' N7 I9 H% _  钓座高度是从鱼竿操控灵活性、避免风浪侵袭与抄鱼方便等角度考虑的;水域深度是为了符合浮游矶钓的钓组、诱饵、技法之需求;钓点水流、浪脚、白沫带等和鱼群觅食地点、时机及活跃与否直接相关;反拨潮是海中食物、诱饵以及钓组运动的重要路径,对鱼类来说就像是送食物上门的专车;沿岸流带来良好的水体交换与新的鱼群,还会为鱼群带来新的食物;回流带与潮目区让食物在小范围内打转,因此成为鱼类进食的餐厅;暗礁、沟坎给鱼类提供良好的隐匿场所,同时造成独特的水流变化,为行家提供了发挥技术、狙击大物的空间;少有强风干扰则适合鱼竿控线更轻松,钓者能顺利驾驭钓组完成动作;至于脚边不要有很容易割断线组的暗礁,应该不用解释了吧?) t8 E, k$ c* b
5 m1 q3 x+ m  \' ]( r

9 B$ K8 g9 ~. @' L  如果进一步把范围缩小,只考虑鱼类活动区域的话,我们还可以从上述条件中归纳出三个最重要的矶钓钓点类型,即白沫带、暗礁外围、潮目区。这三种环境各有特点,鱼群和钓组在不同情况下的活动也会有所不同。下面就逐项讨论这些问题。
1 k. |7 _6 ^( V$ v# L) t( P# t! V& V" s8 d
9 h1 p3 \  p& O0 j2 E! t
  白沫区的成因:当海浪冲击岸壁后,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反冲回去,这些空气在水中变成无数小气泡,于是就形成了大片白泡沫。白沫区的影响范围在海水表层,所谓的表层到底是什么概念?这就要看波浪大小与岩壁形态了。通常情况下,浪越大、海岸越陡峭,形成的白沫区就越宽广,深度也就越大。4 X# S) d! h9 r: [% o; T

. v# Y4 ?' }: y& B2 ^+ e

: q& G# \. H$ U, s- }1 A  潜过水的人都知道,从水下看白沫区是略呈半碗形的:越靠近岩壁处的小气泡被海水反冲力量带得越深,但因为空气的比重远比海水小,这些气泡会不断翻腾着浮向海面,所以离岸壁越远的地方泡沫影响深度就越浅。
) W3 ]' l3 F7 s7 Z/ h. ~4 v# X! ~0 p1 u  Z; w3 A8 e
5 y. v; |( s+ l! Y. I
  暗礁区在海底,形态各异,所造成的水流变化也难以捉摸:有时使海水转弯,有时又造成回旋;有时使流速减缓,有时又会加快流速(例如当大股水流受暗礁阻挡而从小沟隙中穿过时)。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暗礁外围,也就是靠近海底的范围。这里是鱼群最常聚集的地方,鱼群在这里觅食、休憩、繁殖和躲避敌害,当然也是钓者不能忽略的重要钓点。5 O+ u  ^! M: \+ D- K
# g  s9 s5 m0 V, U* g9 i

7 h9 ]3 D0 G6 l4 c5 E% p: q- ?# @& a  潮目区是由两股以上不同海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水域。它多发生在海洋的中表层,但通常离岸有一段距离。至于所谓的中表层是多深?离岸距离到底多远?那就要看海流的强弱、规模、影响深度和离岸的距离了。  k; s" V% F( k7 o4 [- O8 @
" q1 i( x! s/ z  L9 i

* \( f7 h! d' p  有些钓场的潮目就在岸边,有些却远到根本不可能利用它;有些地方的潮目相当明显,诱饵和钓组漂到那边就会停滞下来原地打转,钓者也很容易从海水表面纹路看出其所在。但有些地方潮目又十分微弱,看不出来也不易掌握。更麻烦的是,潮目这玩意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潮水转换而改变位置、范围、甚至有无。
7 p9 q; S+ o/ {" M' q- |% I  }3 c: ^( K8 E6 m. K

" n8 }- c3 g& R2 m  白沫区对于鱼类来说,除了有海浪冲刷岸壁所带下来的食物外,还能提供相当好的遮蔽效果,因为大片白泡沫会阻挡空中鸟类的侦查与袭击,所以很多鱼种都会跑到这里来找东西吃,有些眼力好的鱼儿如白毛,甚至更会直接冲到礁边抢食。白沫区的特征是近岸处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稍外围却是大股大股的白泡沫不断翻腾上涌,整个范围内的海水搅动得很剧烈,食物也跟着海水快速漂移。因此鱼儿通常会守候在白泡沫区的下方,一发现食物踪迹就立刻挺进攫取,咬到后再钻回深处享用。基于这样的特征,钓者就可把诱饵打在浪脚下,甚至可以直接打在海浪扑得到的岩壁上,利用海浪把诱饵带下去,再将钓饵混入诱饵水团中骗鱼上钩。
: Y6 z+ ^+ C( Z# A, ~
9 {9 ^% v% _9 d
- x0 t. z% C* t4 X% ]8 l5 i
  暗礁区是鱼群躲藏的地方,也是水流受地形干扰后产生变化的所在。在这里,顺着潮流漂行的食物往往会被卷到暗礁背后去打转。因此对鱼群来说,“守株待兔”是比“主动出击”更省事和划算的觅食策略。针对这一特性,钓者要想在这种地方下竿就应掌握水流的搬运力量,将诱饵和钓组同步送入暗礁区内,并驾驭钓饵去寻找鱼群所在。
3 `* ~' N( G! K" V1 E$ w
% R0 C/ y5 J) C8 S0 L6 t/ c+ I+ p
  C$ I* k# }. o  V
  但如何驾驭钓组寻找鱼踪呢?其实并不困难,因为潮流总是会在暗礁周围和背后形成吸引钓组的水流,而鱼儿为了吃食早就躲在暗礁背后了,所以只要你的钓组抓到了那股水流,也就自然会找到鱼群了。
- \% Z& J  a$ g8 _
) o1 V; d. m7 p4 Z+ X) ?
( e- X" l8 Y5 P: E' D: c+ A
  潮目区是海洋中的天然食物输送带,也是鱼群寻找食物的当然场所之一。白沫区是十分贴近岸边、与波浪关系较密切的场所;暗礁区是稍微离开海岸、跟沿岸水流关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潮目区则是离岸更远(一般来说)、受外海洋流影响更显著的区域。
' M& C$ y, K! L, ]/ o$ @0 F+ S, [8 }  K) Q  |4 M2 W/ f
2 K+ f" Z3 A% |. A' \3 k
  在潮目区,鱼类的觅食策略是介于守株待兔和主动出击之间的。它们通常会先呆在藏匿之处,发现水流把食物带进潮目区后,就会离开隐蔽冲入“水团”。更有意思的是,如果食物能够持续进入潮目区,它们会长时间留在这里尽情抢食。所以在这类钓点下竿时,钓者必须设法利用潮流将诱饵配送到潮目区去,进而把钓组也同步送达该处,以钓取被诱集过来的鱼群。
# ]7 d* H0 q# J) ^5 f) J, a( {. n7 q) N# @* @* b2 z& g
  a- A  ]5 J& U/ i# g7 Q/ W: ~7 I
  说到这里,相信有经验的钓友已经可以看出:上述三种场合的下竿对策,其实就是日本人所说的“诱钓同步”。5 ]5 B/ w( X" [; c- @! D. \* L
1 }' O* q; T0 p- v; ]1 n% N
5 f% Z+ p5 Y6 }1 g3 o, P3 X
  有人以为,所谓“诱钓同步”就是指诱饵要和钓组同步,而矶钓钓组的代表就是那枚丹锥浮标,所以便把诱饵往浮标所在之处猛打,并且以能够直接命中丹锥为技术高超的象征,对之沾沾自喜不已……: x. s  X# n( W: p

, J5 U. k/ e6 w9 f# t0 J

0 T9 `( S2 L' Q( k  错啦!诱钓同步讲的是钓饵要跟诱饵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机会合,而这“恰当”二字,当然指的就是鱼群受诱饵吸引聚集之处,以及胃口大开争相吃饵之时了。) A, @! M& \$ ^2 @- P. `
) F$ ~- h( [$ g; u5 |- J4 \  d" C

3 x: T+ o" p6 A. v  换句话说,诱饵不是不能直接往丹锥所在位置打,但这么做是有条件限制的:你必须确定当时的流况、浪势、风向以及自己的鱼竿操控技巧,能够使打到丹锥的诱饵跟下方的钓饵一起运动,并引起周遭鱼儿注意而咬上钓饵,这才是功夫所在。
! I# i6 z  D2 o/ R4 B- `1 t' {- I2 y! B9 G) s/ Q! ?
4 W5 ^# o. U+ Y3 }
  & h. s7 r6 ^+ w/ d0 U
; m& l1 k0 I; Z2 a
4 c4 X, w+ J$ v7 N

作者: rickylee    时间: 2014-10-5 00:26
好文
作者: ldxy501    时间: 2014-10-10 05:5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0-10 08:15
ldxy501 发表于 2014-10-10 05:51

1 X, e, i! F7 O3 e, u! e
作者: 天涯鱼客    时间: 2014-10-11 19:54
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 大连随风    时间: 2015-11-21 14:38
受益匪浅




欢迎光临 海钓人网 (http://douy520.shop/)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