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鱼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james 于 2012-4-22 16:27 编辑乌鱼在台湾西部沿海是一种热门鱼种,俗称乌金!主要是它体内的鱼卵晒干后它的美味!
烏魚的故事
烏魚也稱「鯔魚」,俗稱『烏魚仔』或『烏仔』,是一種會隨季節洄游遷移的魚類;對於烏魚的描述,明代巳經十分詳細,京口錄(宋)元:『鯔魚,頭扁而骨軟,惟喜食泥,色鯔黑故名』。又本草綱目(明):『生東海,狀如青魚,長者尺餘,其滿腹有黃脂,味美...』,其顯示出明朝以前,巳視烏魚子為美味珍品。
中國人吃烏魚,可以源溯至夏商的時期,自安陽殷墟出土物的水產品中,包括大龜、鯨魚骨、鯔魚骨等,而且出土的鯔魚骨,是埋藏於灰坑之中,而與其他鳥獸、骨塊相混雜,推測可能是庖廚中之物,顯示在三千多年前,中原地區巳經能吃到由進貢或貿易而來,包括鯔魚在內的東南海域出產之水產品。
◆唐山過台灣的導航者-烏魚
追溯台灣捕烏的歷史,從康熙年間的「諸羅縣志」,及「台灣通史」中,即記載烏金是台灣漁民三百年來重要的魚貨;而在三百年以前,荷蘭人占領台灣時期,即對來台灣撈捕烏魚的漁民,收取什一之稅,鄭成功時代,捕烏魚的漁船,則要繳納漁稅,領取烏魚旗,才能捕烏魚,鳳山雜山雜嚮:『給烏魚旗九十四支,旗用白布一幅,刊刷烏魚旗子樣,填寫漁戶姓名,縣印鈴記,插於船頭,帶綑採捕』由此可見,台灣自三百七十多年前,荷蘭人占領台灣開始,至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這一段時間中,烏魚洄游的路線,並沒有什麼變化,依然是台灣南部冬季主要的漁業。
◆會迴游的烏魚
烏魚是一種信魚,本棲息於中國大陸沿岸,冬季隨著大陸海潮向南洄游,依時令在傳統冬至前後十天,洄游到台灣西南部產卵後,再逆流洄游到大陸沿岸,由於烏魚對海水溫度及鹽度特別敏感,必須要在溫度及鹽度適當的海域才能產卵,所以一到冬天,烏魚便會成群南下,到較溫暖海域產卵,這時正是公母烏最富價值的時候,不僅肉質鮮美,更是魚卵與魚鰾最飽滿的時令。
當烏魚產完卵後,即洄游北上,這時的烏魚體型瘦弱,稱之為『回頭烏』 ,所以在冬至前後,對烏魚魚獲量最高的茄萣鄉民來說是最忙錄的時候,因為雖然烏魚的訊期很短,但帶給當地漁民的財富卻遠超過其他的魚類,故烏魚訊期也被漁民稱之為『黃金季節』。
◆冬至捕烏魚
早期捕烏的技術與設備都十分簡陋,有搖鐘網、豬母綾等,最為原始方式為『跳烏』,以前的跳烏是撒漁網下水後,將其綁在木筏上,魚兒被圍住無處可逃,驚慌之餘,自動衝跳到竹筏上,再把牠捉住便是『跳烏』,但現在所謂的「跳烏 」,卻是漁民最痛恨的海盜行為,漁民所謂的海盜的是指直接將膠筏或舢舨駛到巳下網,甚至開始收網的範圍,再撒下流刺網,這種在網內下網的行為,根本就是「公然搶烏 」,所以被巾著網漁民稱之為海盜,雖然漁民眼睜睜的看巳入網烏金被人搶走,氣憤難平,卻也無可奈何。
◆捕烏魚的方法
目前捕烏都以巾著網漁船為主,這種捕烏法創於美國,後經日本傳入台灣。
1.探測魚蹤:兩艘船並排航行,船尾各繫著「巾著網 」的一端,船長守在船頂的探魚器旁,探測魚蹤。
2.下網:發現烏群,便要迅速的投下網,然後兩船各自朝外開,把網拉開,準備將魚包圍住。
3.圍捕:等網巳完全張開,兩船再漸漸靠近將魚團團圍住。
4.收網:用收網機將網拖回,並且拉緊底繩縮成一口網袋,這樣入網的魚就很難逃脫了。
◆挑選好的烏魚子
烏魚子含有豊富的蛋白質和少量脂肪,是名貴的外銷精品,也是台灣特產之一,選擇的標準為:
1.形狀:每副烏魚子應具兩片腎形卵囊,而且兩片顏色、大小、厚薄要相
2.顏色:外表應呈均勻的橙黃色、棕紅色或赤褐色,而且有光澤,用燈照時,則呈現半透明狀。
3.硬度:以手指輕輕按壓,能不凹不裂的就是上品,如果有凹痕就表示乾燥不足,吃起來會黏牙,很不舒服;如果一按就脆裂,表示乾燥過度,吃起來會硬梆梆的。
:lol 在广州南沙十九涌也有。 上来看看,多多学习一下。
页:
[1]